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学术云充电”系列讲座第四讲 李坤睿副教授作学术讲座

    5月25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云充电”系列讲座第四讲在线上举办。中国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李坤睿副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导读”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李晓雨主持,200余人在线聆听。

    李坤睿基于文本,分别从背景、成文过程、内容、版本和评论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首先,李坤睿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早已有之。他梳理了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对真理标准问题的阐述和对真理问题学术讨论的历史脉络,介绍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话语背景;之后,立足当时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澄清思想困惑、正确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史实,介绍了该文的时政背景。

    对于该文的成文过程,李坤睿介绍这篇文章有两份初稿,一份是胡福明的文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另一份是吴江、孙长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稿合为一稿,在此过程中经过多次修改,除胡福明、孙长江等初稿作者外,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等同志都参与了修改过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在第一版公开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对于文章内容,李坤睿对“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四个部分依次进行了分析。接着,他阐述了文章数次修改过程中,作者们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史实,剖析了理论工作者对于真理问题严肃、慎重的态度。

    谈到这篇文章的重大意义,李坤睿指出,它揭示的朴素真理可以给予我们深刻启迪。文章虽然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个基本问题的正面阐述,但实际上从思想路线方面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触及了盛行多年的思想僵化和个人崇拜现象,启示我们在进行话语研究时不能脱离历史情境,同时必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引起了热烈反响。与会同学纷纷表示,本次讲座不仅让大家深入思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时思想界的理论环境,还了解到了文章形成过程的艰辛以及文本背后所蕴含的集体智慧,使人收获颇丰,有常学常新之感。

    “学术云充电”系列讲座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结合疫情防控形势,为丰富学生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提升学生学术能力和科研素养而推出的学术活动。学院党委将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开展主题精彩、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引导学生在遵守疫情防控规定的同时不忘“云充电”,注重自身学术能力的提升。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