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启历史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建党百年来前所未有的重要关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以党史观教育为灵魂,以具体形势政策热点焦点问题解析为血肉。引导教育大学生胸怀两个大局树立大历史观、总结历史经验增强斗争意识提升斗争本领、学习英雄人物构筑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一、领导带头,打造“形势与政策”金课
本学期,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中国人民大学不断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校领导亲自带头打造金牌思政课。在2021年3月10日下午新学期伊始,&苍产蝉辫;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副校长胡百精等校领导以“决胜脱贫攻坚”为主题讲授新学期第一讲“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采用观看视频资料、专题导学、师生互动研讨交流相结合的小班研讨模式,师生共谈“决胜脱贫攻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伟在本学期末6月16日,为全校师生主讲形势与政策公开课,讲授“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突破性发展”。
此外,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在3月给哲学院、艺术学院师生作“党史学习专题党课”形势与政策讲座,并在5月为学校全体党支部书记作“从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始末看中国共产党正风肃纪优良传统”的讲座。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齐鹏飞以“大历史观看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为主题给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剖析党史。同时,针对教师群体,齐鹏飞副书记为学校部分教师党员作“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讲座,在教师群体中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精神。副校长杜鹏还为苏州校区同学作“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遵循”主题讲座,并与顾涛副校长一起为外语学院、明理书院学生举办“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外部环境”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朱信凯副校长也分别为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环境学院、人大附中等师生党员作“学党史、悟‘叁农’,鉴往知来”“校史中的党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等形势与政策讲座与专题研讨课。副校长王轶也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为全校师生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总则编一部权利保护的总篇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以《民法典》颁布实施为例”等主题的形势与政策课程。
我校各位领导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紧密配合,围绕国家大政方针亲自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宋凌云在我校观摩教学后,对我校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上进行的改革表示了充分肯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样的“形势与政策”课,体现了教学选题、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的创新,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铭记党的历史,举办党史学习教育系列精品讲座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北京市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任务部署,深化思政课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上好党史教育“大思政课”,引导广大青少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联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的“首都百万师生同上一堂党史课”系列网络公开课活动。该系列公开课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迄今已举办十期,同时作为本学期北京高校“形势与政策”市级示范课,供全市高校参考使用。
同时,为创新形势与政策讲座内容,贯彻“大思政课”精神,党委学生工作部(处)联合科研处,将形势与政策讲座与专业内容深度结合,邀请各领域学术专家,坚持“周周有话题、日日有新声”,举办了十场“求是学术名家讲堂”系列讲座。如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何虎生、杨德山、宋学勤、王海军、耿化敏等教授讲授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与初心使命;邀请教育学院院长刘复兴教授主讲“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高等教育”;邀请社会与人口学院李婷教授讲解“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共产党的人口思想史”;邀请国际关系学院王续添教授从“瓦窑堡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知和政治选择”角度讲授“求同存异与团结斗争的政治学”;邀请外国语学院王建华教授作“建党百年翻译传播与中国强国之路”形势与政策讲座……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育学、人口学、翻译学等多学科,在服务“双一流”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同学们享受学术大餐的同时,潜移默化进行思政教育。
此外,为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对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的部署安排,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将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举办的“同上‘四史’思政大课”活动纳入本校形势与政策讲座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全面深入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及社会主义发展史。
学院层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邀请本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徐拥军教授为同学举办“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叁卷”形势与政策讲座,帮助同学们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邀请本院党委副书记韩曙光教授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角度引导同学们深入学习党史,了解建党渊源,牢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牢记伟大奇迹来之不易,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还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耿化敏教授讲授“民族复兴与中共历史的建构:解读《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统计学院邀请学校副处级专职片区组织员李明奎老师作“学好党史、勇担重任”专题讲座,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历程,梳理百年党史脉络。哲学院党委书记徐飞教授向学生作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形势与政策报告,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学生组织也在思政课的建设中主动作为,如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将党史学习与品牌活动“59号讲堂”相结合,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何虎生教授,举办“人大青年学党史”系列活动之“59号讲堂:弘扬红船精神 不断接力奋斗——党的一大代表人生给我们的启示”。何虎生教授结合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与一大代表的人生经历深入解读了红船精神的实质内涵与超越时代的珍贵价值,并阐述了一大代表人生道路之于当代青年的重要启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史,树立正确党史观。
叁、扎根中国大地,引导同学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本学期中国人民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扎根中国大地,围绕“十四五规划”、扶贫与乡村振兴、老龄化等热点问题举办讲座,为学生的时事关切提供专家解惑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积极发挥学生组织的带头作用,邀请多位全国顶尖学者、高校智库团体,举办形势与政策讲座,给人大学生解读国家重大政策、传播学术前沿理论,使全校学校汲取大师智慧,开拓学术视野,提高政治站位。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校同学对百年党史中脱贫攻坚精神的学习领会,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叁贵,以“党领导下的中国扶贫历程与乡村振兴故事”为主题,在国家“十叁五”规划圆满收官与“十四五”规划全面启航的重大历史节点上,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核心内容及其交互衔接的角度,对中国的扶贫历程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图景进行了深刻叙述与剖析。
研会还邀请到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方福前教授作题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所需的经济增长率与消费增长率”的主题讲座,解读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多高的经济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
中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经济发展及其结构转型存有不可忽视的关联,如何应对人口挑战或许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蔡昉教授应研会之邀,做客明德论坛,主讲“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应对”,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角度为同学们深入分析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经济影响与政策出路。
此外,学生处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孙久文教授作“‘十四五’规划与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讲座,为同学解读“十四五”规划。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结合本院特色,邀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农业农村部原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做“大国叁农: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几个问题”形势与政策主题讲座,为同学答疑解惑。
四、放眼全局,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当前国际形势
中办国办印发的《对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思政课内容建设提到:“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本学期,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国两制”,培养爱国情操,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邀请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田飞龙,做“爱国者治港与香港选举民主的新秩序”形势与政策讲座。围绕爱国者治港与香港选举制度改革展开,澄清爱国者治港政策与法理的来龙去脉及新时代的规范内涵,以及香港选举民主新秩序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架构。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爱国者治港的政治定位及香港选举民主的改革正当性,牢固确立“一国两制”的正确法理观念和制度理解。
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方面,学生处先后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巍教授为做“拜登能否重振美国?”主题形势与政策讲座,为大家带来对于美国国内的最新动态和全面解读;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汪明,讲解“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为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家安全教育课;还邀请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晨做形势与政策讲座之“当前军事安全形势解析与应对”,为我校同学介绍军事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分析当前军事安全形势,思考应对方式,引导大学生观察和思考军事安全问题,参与国防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疫苗普及接种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特色大国外交的体现。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闫慧在思政课堂上,以“社会制度视角下的中西方新冠疫苗差异分析”为主题,从规模与国际性的角度下分析了中美新冠疫苗接种的具体差异,引出了差异背后的根源——社会制度,并指出,中国战胜新冠疫情的关键,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力量,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思考与观察,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结语
过去一学期,中国人民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党委学生工作部联合组织,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教学等机制设计,着力推进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专家学者、专职辅导员等各支力量在思政课教学中全面协同、各展所长,落实学校“叁全育人”综合改革。
我校坚持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载体,努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引领示范作用,全面落实“大思政课”的任务。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进对国情民情、当前形势与任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复杂形势的判断鉴别力,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报送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中国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版权所有 ?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