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27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端论坛2024”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顺利举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端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在2023年首创,2024年度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口与健康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青海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41人参加了本次论坛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青格勒图、中央统战部民族工作局副局长下上、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副司长张世保出席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主持。
▲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
开幕致辞
青格勒图在致辞中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学校充分发挥“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学科优势,切实加强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宣传和阐释。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自成立以来,持续深化对党的民族工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人大贡献”、提供了“人大方案”。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兄弟单位一道,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同时他也期待与会的各位专家以本次论坛为平台,共享真知灼见、共聚学界智慧,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作出更大贡献。
▲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青格勒图
下上指出,此次论坛恰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隆重召开一个月之际,对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非常及时,也很有必要。对于如何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他强调,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各基地已有的学术积淀,积极推进重大历史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下上对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并由衷地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基地和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能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 中央统战部民族工作局副局长下上
张世保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体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极大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内涵。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铸牢研究基地要深刻领会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推动构建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确保会议精神落实落地。
▲ 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副司长张世保
开幕式后的大会发言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首席专家、校党委原副书记齐鹏飞和研究院院长段成荣进行主持。参与大会发言的7位专家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 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首席专家、校党委原副书记齐鹏飞
▲ 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段成荣
大会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中国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严庆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思考”为题进行分享。他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条件,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等角度创新性地回答了“为何要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以及“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 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中国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严庆
东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方李莉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核心价值”为题作报告。她系统阐释了集体无意识的认知系统如何合力指导百姓日常实践积累,进而保持中华文明代际相传的稳定性,并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理念的发展路径。
▲ 东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方李莉
内蒙古大学民族古典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乌云毕力格介绍了驻藏大臣蒙古文的档案研究,揭示了各民族历史文化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以及民族古典文献研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 内蒙古大学民族古典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乌云毕力格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曦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化探索”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研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体系,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曦辉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首席专家、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郝国强以“茶文化中的民族共生模式”为题,深入探讨了山地民族与周边民族的共生关系,系统阐释了茶产业对各民族之间经济协作的促进作用,以及中华茶文化作为各民族共享共创的鲜活见证,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所发挥的增强作用。
▲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首席专家、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郝国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钢从新质生产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理论、历史和实践联系出发,以内蒙古自治区为案例进行发言。他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与民族融合相辅相成,而生产力转变则对民族认同与民族文化交融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钢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部长杨子强以“以‘大国边疆’实践育人新模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从项目筹备、行前培训、项目实施、未来展望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大国边疆”这一独具人大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育人工程,同时阐释了“大国边疆”育人工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内在逻辑。
▲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部长杨子强
本次论坛还设立了12个专题分论坛,涵盖中华民族共同体“叁大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现代化、大流动大融居与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人口高质量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领域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与国际交流、兴边富民与稳边固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等重要议题。同时,为响应广大学者尤其青年教师的呼声,本次论坛特别设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术期刊圆桌论坛,邀请《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17家学术期刊代表共同参与。
本次论坛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走深走实提供了重要学术平台。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更加昂扬的学术担当、更加扎实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 ?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