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晚18时,“毛泽东时代的历史、政治与文学——毛泽东诗词与当代文学(1950—1970)”讲座在人文楼800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属于“院庆20周年、党史学科创立60周年系列讲座”,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及中国中共党史学会高校学科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担任主讲人,我院耿化敏副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社吴志军编辑、我院博士生周家彬、吴起民等来自校内外20余名师生聆听了本场讲座。
1949—1970年代的当代中国表现出了独特的处理古今关系的方式,在此脉络中,毛泽东诗词的发表和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次讲座聚焦于毛泽东诗词在1950-1960年代发表的历史语境,并结合对重要毛泽东诗词文本的重新解读,尝试提供一种描述毛泽东时代文学、文化、政治的新思路。
贺桂梅指出,对于毛泽东时代的两种评价方式——“封建主义复辟”论与“激进反传统”论,都仅看出毛泽东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但是没有论述核心问题,即古今之辨。贺桂梅提出了她对于“当代文学”起点的独特看法,认为1939-1941年文艺界的大论争是在新中国的构想上提出了新文学。在梳理了中国文学从“五四”时期至60年代变异的历史脉络后,贺教授指出了毛泽东诗词发表的事件性地位,继而从发表和文本重读两个方面探讨毛泽东诗词。
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诗词的毛泽东为什么在1950年代后期转变态度,通过《诗刊》公开发表了自己的诗词呢?贺桂梅认为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双百方针”的提出;其二是毛泽东新的诗歌创作实践,实则契合了毛泽东在1950年代中期的新政治构想。而1950年代后期否弃五四新诗,提出激进的“新诗”观,也与当时中国被封锁的国际环境以及探索“中国化道路”的实践相关。
接下来,贺桂梅分别从形式、内容和抒情主体叁个方面细致地阐述了毛泽东诗词的古今之辨,提出了“旧形式”之“新诗”、山水诗的当代形态、“人民”与“现代君主”等精彩独到的观点。尤其是在分析毛泽东诗词的“天下”视点时,贺桂梅反对简单地将此批判为毛泽东的帝王思想,而从政治的角度提出,毛泽东的初衷是为了让读诗词之人皆能有此体验,亦即“六亿神州尽尧舜”,因此这其实是一种“崇高”境界,把古典“帝王”视野转化为现代“人民”视野,蕴含着毛泽东的新政治构想。
在贺桂梅看来,毛泽东诗词的古今之辨就是从“古典”开出“当代”,将中国当代性的创造直接建立在对古典资源的改造上,而这就引出了贺桂梅想要回答的最终问题——“文化大革命”如何发生的问题。贺教授认为,在新的政治、文学构想的引领与毛泽东诗词的示范下,1950-1960年代之交的文学出现“返古”思潮,并形成了叁种对古典资源的重构方式:民族化、借古讽今与世界革命视野中的中国主体重构,而“文革”的发生及其政治语言的古典化表象,如评法评儒、批林批孔等,正是这一现象的结果。
贺桂梅还提出了现代中国的双重性问题与毛泽东时代的“民族化”问题,并指出在文学、历史、政治等领域的研究当中,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来理解毛时代的另类现代性及其实践。
主持人耿化敏副教授总结了贺桂梅教授所探讨的毛泽东时代文学的古今之辨与中共党史研究中毛泽东的“文化革命”乃至“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指出毛泽东诗词研究对于丰富中共史料、拓展党史研究视野、加强跨学科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在最后的提问互动环节中,贺桂梅与与会师生围绕毛泽东诗词的性质、阶级概念、历史语境、研究状况、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同时进行当代思想史研究、现状文化批评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已出版专着《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2003)、《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2005)、《历史与现实之间》(2008)、《“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2010)、《思想中国——批判的当代视野》(2014)、《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2014)、《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2016)和学术随笔《西日本时间》(2014)。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百余篇。2015年入选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版权所有 ?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