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理论前沿论坛”第37期顺利举行

    2019年4月24日上午,由中国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国际研究平台共同主办的“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理论前沿论坛”第37期在人文楼800会议室举行。德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乌培塔尔恩格斯故居前馆长艾伯哈特·伊尔纳博士(Dr. Eberhard Illner)作了题为“论19世纪的机器哲学”的学术报告。中国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副院长陶文昭教授主持论坛,张云飞教授、沈江平副教授担任学术评议,王莅博士担任学术翻译。赵玉兰副教授等校内外30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伊尔纳博士以启蒙运动为背景,指出18世纪以降人们对知识和进步的追求已经成为蔚为壮观的时代潮流,随之而来的机器生产以及19世纪的机器哲学都是其最直接的结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谈到机器时,已经不是指那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工具,而是主要指被水能、蒸汽能所推动的,甚至是自动化的机械装置。在这种新的条件下,人开始作为对机器生产过程的监督者而存在。因此,对技术进步的伦理基础探讨就显得尤为关键。接下来,他重点选取斯密、李嘉图、拜比吉、马克思和恩格斯来展开19世纪的机器哲学讨论。

    伊尔纳博士首先以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为切入点,向我们解释了长期存在的市场参与者在18世纪末如何演变成着眼于个人利益的相互竞争者。斯密以大头针生产为例指出,分工通过使各个生产阶段的专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产生出大批量的产物,从而在市场上赢得了巨大的竞争力。但是,由于身处偏远的苏格兰地区,斯密并没有直观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

    相比于斯密,李嘉图则对机器哲学有了较大的推进。得益于近距离观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详细讨论了机器生产对公司主的利润和工人工资造成的双向影响,并高瞻远瞩地得出了生产越来越机器化将会导致自动化的观点。

    在李嘉图之后,英国数学家拜比吉进一步分析了在技术性生产过程中劳动分工与机器使用所造成的影响。他的着作《论机器与工业的经济》论述了机器运用于大工业以及机械工艺的基本原则,同时还涉及到商业的内在组织结构与国家的关系。伊尔纳博士认为,拜比吉的这本书触动了时代的神经——机器通过准确无误的演算以及具体技术应用的结合,为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奠定了基础。按照拜比吉的观点,劳动分工与机器发展这两项进步可以追溯到同一种认识,即在劳动分工条件下,各项专业化劳动的子因素通过协作共同制造出完整的产物。

     

     

    伊尔纳博士指出,大约在拜比吉的着作大获成功之后10年,马克思也开始关注工业生产问题。与拜比吉不同,马克思从一开始的关注点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资本运营方式问题、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被剥削的问题等。马克思认为机器本身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他感兴趣的始终是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及其产生的影响。但是,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极大扩展了马克思对机器的认知,此后他便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中借鉴尤尔等工厂哲学家的研究去分析技术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在撰写《资本论》过程中特别描述了机器生产对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马克思看来,机器化最终造成了生产过程的不断革命化,因为它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劳动,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此同时,伊尔纳博士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探讨机器生产造成的经济矛盾和社会后果,至于机器生产技术本身如何马克思并没有过多关注。

    最后,伊尔纳博士提到恩格斯在1890年之后广泛关注电力的使用对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并用大量的自然科学研究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及其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沉江平副教授在点评环节指出,伊尔纳博士通过几个重要的思想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19世纪技术和机器生产的思想发展史。他认为伊尔纳博士对机器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技术本身的发展,而是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阐述深入到社会关系层面。伊尔纳博士把机器哲学发展的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17到18世纪的分工逻辑阶段、19世纪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机器大生产阶段、马克思之后的信息化和自动化阶段以及当前的人工智能阶段。其中,伊尔纳博士重点关注了从工具到机器生产的转变问题——大工业生产阶段与工具阶段的区别是机器已成为固定资本,进而变成支配和统治工人的力量。总的来看,他认为伊尔纳博士以历史的视野很好地阐述了对技术发展的理论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马克思是“技术决定论者”的片面看法。最后,沉江平副教授还就人工智能问题、西方学者与马克思对于技术问题的不同看法等问题与伊尔纳博士进行了提问交流。

    张云飞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伊尔纳博士的报告主要有着叁个突出特点,首先,他从技术工业史角度切入来理解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其次,他注重分析国民经济学对马克思机器观的影响;第叁,在分析问题过程中他运用了很多原始档案和材料。另外,对于技术问题的探讨,张云飞教授认为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应重视马克思的文本文献依据,把马克思对于机器问题的分析与他广泛摘录的自然科学笔记结合起来;第二,应明确马克思对于机器问题的分析是随着研究主题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总体来看,张云飞教授认为,伊尔纳博士的报告在给我们启发性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有待探讨的新问题。

    在自由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就“劳动分工与技术发展关系”、“马克思与斯密分工理论的差别”等问题与伊尔纳博士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最后,伊尔纳博士还向在场师生介绍了2020年乌培塔尔对于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准备情况,并向中国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的师生发出了参会邀请。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11

2022-10

- 分享 -